激发科学治理的“内生动力”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今年来,我区大力推行“法治、自治、善治、共治”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民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助推社区治理转型思变,激发了居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法治:从台账“熟手”到居民熟人

下午4点半,原本是准备下班的时间,但美湖社区第三网格长、90后小伙荣梓辰才刚刚上班。原本是台账“生力军”的他,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却是“扫楼逛户”。“小荣啊天天都来这几栋楼转,居民都对他熟得不得了,上次片区居民对网格长考核打分,我可是给了高分的!” 居民陆阿姨“数”起小荣的“好”来,“上次,楼道里的灯坏了,我下午跟他一说,晚上散步回家时就修好了,电工修的时候,他还一直站在旁边。”

今年以来,美湖独创弹性工作制,打破58小时的“硬框框”,建立网格事务员专管负责制,由网格员自主掌握上班时间,利用错时优势,“群众下班、社工上班”,确保敲门有人开、居民碰到头,有事坐下谈。给予美湖创新“底气”的,正是我区“明责减负”为重点的“法治”实践。“‘减负’像一双无形大手,将全区社工从电脑前、台账中拉起来,放到居民面前。”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自开展“明责减负”以来,我区社区总体减负达超80%,其中,工作事项减负34%,台账减负80%,创建减负70%,工作机构减负90%,并建立新增工作事项准入机制,确保新增事项有法可依、程序合理、基层认可、费随事转。

自治:从事后“补漏”到事前“众谋”

今年4月,蠡桥社区大成村居民屠静芬找到社区主任顾弘,提议就即将开始的老新村改造工作召开一场居民议事会,居民从“被动等会开”到“主动要开会”,着实让顾弘倍感欣慰,这一转变都要归功于“金乡邻”议事会的成立。

去年,为解决村巷路灯缺失的问题,该社区首次尝试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邀请居民和区路灯管理处工作人员展开专题议事,仅一场议事会,就解决了路灯型号、安装选址、经费渠道等复杂问题。“民事民议,极大扭转了社区‘单干’时居民不买账,返工难度大的窘境。”顾弘说。以此为发端,蠡桥成立了“金乡邻”议事会,先后解决了村巷消防隐患、居家养老承包运营、文体团队购买服务等问题。

在老新村改造议事会上,居民竟然主动提议,由居民自己负责清理屋前屋后的泡沫种菜箱和杂乱堆放,方便道路“硬化”工作,一个社区管理的“硬骨头”如此轻松地被“啃下”,这样的“甜头”着实让社区既惊又喜。今年以来,为创新居民自治,我区在全区各社区大力推广建立居民议事会、楼道理事会等社区自治组织,通过居民议事,解决老年活动室设置、自然村改造、社区活动中心管理等问题,极大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自治”的力量得到有效发酵。

共治:从台上“主角”到幕后“导演”

家住中南社区的曹薇是个上班族,每天早出晚归的她从未想到会与社区结缘。但“乐汇中南”社区平台发布的一条周六瑜伽活动的微信,却让缘分从此开始,小曹报名参加了瑜伽班,并成了“乐汇中南”的忠实粉丝。

现在,无论你什么时间走进中南社区活动中心,都能感觉到“人气旺盛”,很难想象,这里一年前还是门庭冷落。从“沉睡”到“苏醒”,中南开出的“药方”是“街道购买服务+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监督评估”多元共治模式,九色公益等专业社会组织运营活动中心,社区“退居幕后”,角色的转变,权力的放手,换来的是社区一年1318次活动,且天天有新意。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共治”理念,将居民、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作为多元主体,共同纳入社区治理过程。尤其是在社会组织发展上,坚持“引育并重、以育为主”,一方面加快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启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计划,试点在15个社区各自新增培育不少于10家社区社会组织,成效最显著的太湖国际社区今年来已新增各类社区社会组织40余家。“培育的目的不是止步于组织内部‘自娱自乐’,而是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自助、互助、助他,完成向‘邻里守望’的转型,成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链接邻里亲情、融入社区生活的良好平台。”区民政局局长张跃建说。

善治:从等待“输血”到自我“造血”

在滨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很忙碌,每年要按照“个人成长、活动投入、信息报送”接受区、街(镇)两级的年度考核,考核成绩与职资补贴相挂钩;他们也是幸福的,每个月可享受500元或800元的职资补贴,补贴水平全省最高,他们就是遍布全区的189名社区一线持证社工。

社区工作日益复杂,部分社工“老的办法不管用,新的办法不会用”,在创新社区治理上,亟需“外敷”改“内服”,“输入”变“内生”。因此,今年来我区以“善治”为方向,大力推进社区治理科学化,旨在促进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治理能力更加有效。其中,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借助“无锡(滨湖)社区发展论坛”和“2015滨湖最受欢迎社工评比”,我区深化开展“品牌社工建设工程”,对在社区工作一线的持证社工,加大培训力度,并“一人一档”建立档案,实行个性化考核,有效提升了一线社工实务能力。“社工考核要求高、标准细,我们都感到很有压力,但是通过在培训中能力‘充值’、技巧‘加油’,相信自己肯定能行。”水秀社区的社会工作师顾雪窈说。

感受到压力的可不只是社工,我区对社区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优化升级,今年底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79个社区开展“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实时掌握社区服务质量,为相关社区改进服务手段提供指引,并作为社区考核的重要依据。

(时鼎杰)

阅读307

苏ICP备130578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