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不再“呼叫转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百姓诉求愈渐增多,怎样推动街道、社区主动、热心为百姓办事?“原先只要没有居民投诉,社区就算‘稳定’的粗化考核肯定行不通,必须对居委有没有收集好社情民意,有没有快速、彻底解决问题等单独列项考核,倒逼村干部加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该街道负责人说。

今年,蠡园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已在辖区实现全覆盖。19月,街道7个社区解决百姓反映的各类问题667件,占社情民意收集库中应办事项的96%,而由街道协调解决的事仅103件,是2012年的1/9

居民:有事咱就找社区

以前,蠡园街道原始村居民遇到难事都喜欢找街道干部。“向村、社区反映,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人员不足、经费不够、不在权限管辖范围内,说了也没用,当然只能找街道干部了。”湖景社区居民孙燕芳说。2011年至2013年,街道接到百姓反映后办理的事件多达2521件。

老百姓有事都找街道并非好事,说明政府和社区的服务机制和沟通机制上存在问题。

2011年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在各基层政府盛行,大家意识到,促进社区干部为百姓多办事、办快事,仅靠思想动员是不行的,原来的考核机制对此亦涉及不多。于是该街道掀起了一场实行社情民意收集机制的热潮:各社居委将百姓反映的问题、需求记录在案,可自行解决的需立马办理,疑难问题第一时间直通街道一把手。街道纪工委、党政办等部门每季度督办,有不记录、未及时办妥等行为的社区在年底精神文明考核时会被扣分。

随着这项机制全面推开,孙燕芳发现向社居委反映的事处理得越来越快了。去年3月,她再次向社居委反映,绿化带常有被开垦种菜的现象,影响小区的美观,要尽快改造。社居委答复:“毁绿种菜现象已经列入代办‘清单’,本月就启动阳台菜农工程。”仅一个多月,社区内绿化带全部改建完毕,社区还在三楼阳台放置了很多花盆供老村民们种菜,同时给需要的居民免费发放花盆和菜籽,“毁绿种菜”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社区:为民办事不再“推、拖”

大箕山路新建幼儿园门口段由于排列管线,施工队伍未及时修复,加上长时间的车碾,路面出现了破损,一到阴雨天,骑车被溅污水或摔倒受伤现象时有发生,给出行的居民带来不便。接到居民反映后,社区主任立即到现场了解情况,先设置警示标记,随后立即组织5名物业工作人员动手修补,经过半天努力,道路修复了平整。“路修好了,以后下雨天出门不用担心再踩到水塘了。”居民们高兴地说。

街道不少社区负责人明显感到,自社情民意大收集机制推行后,为百姓办事,“推、拖”空间大大缩小。现在,社区对老百姓反映的合理诉求不记录的要扣分,办理时间过长的要被督办,未办或办理不彻底的要被扣分。而社区工作考核分数过低,将影响到居委里每个工作人员的年终分配,这倒逼每个工作人员都全力为民办实事。

街道:提升服务效能仍“在路上”

“社区不仅要多做事,还要做到点子上!”居民们都这样希望。

某小区内的马路菜场整治后又死灰复燃。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整治不力,但也有居民认为自家种的菜卖给附近乡邻们,既方便居民,还能增加收入,马路菜场有存在的必要。街道城管督查组在半年度督查时查看了现场,认为社区和相关部门只堵不疏,没有整治到位,按照规定在重点考核项目中扣了3分。为了这个马路菜场不再回潮,实现长效管理,社区又研究制定了两套疏导方案,或者建立自产自销点,或者在附近找寻有资质的商店为其代销,尝试为这些村民的农产品寻找出路。“这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当地居民得知后无不称好。

负责社情民意大收集机制的街道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机制考核还较粗,靠政府一年几次的督办、查看台账等,仅能在面上促进社区干部多办事、快办事,但对办事效能的评价还有所欠缺。该负责人透露街道准备推行手机APP,百姓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映诉求,查看进度,还能对办理的结果进行打分。街道也会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让村民来评价社区干部办事办得好不好,这样,为民办事就更透明、高效了。

一些社区干部则说,以前“清官难断家务事”是正常的,现在,大收集机制促使他们“要善断家务事”,在处理一些老人赡养、违章建筑等热点、难点问题时花费大量精力,希望街道在扣分时也能考虑加分,以更好地激发工作积极性。

(周婷)

阅读281

苏ICP备130578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