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迈向社区善治

减负,不留余地,出台《五项规定》对社区台账、创建评比、机构挂牌等进行全面清理;增效,不遗余力,全面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服务,无微不至,努力做到“一门受理,全程办理”。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康“肌体”才会强壮。去年以来,我区坚持社区减负和提效增能两手抓,做到了资源向下、民心向上、民主向前。“减形式之负,增服务之效。”近日,省委、省政府专项督察组一行在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侯学元的率领下,专项督察我区“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从一元、孤立的“社区管理”逐步向高效、联动、共融的“社区善治”转变,滨湖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去行政化,社区减负“实笃笃”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以前的小巷总理常常忙于琐事而不堪重负。为了给他们“减负”,我区不断“支招”,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政社互动”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意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以下简称“两份清单”),《关于切实减轻社区(村)负担推进政社互动的五项规定》(以下简称《五项规定》)等文件,并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区政社互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区减负工作。

减负一年来,效果很明显。社区台账、创建评比、机构挂牌、印章使用等全面清理,总体减负率达80%以上,社区(村)工作事项明显减少,凡“两份清单”以外的事项,都要由区政社互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听证会。去年年底,区残联“残疾人专项调查”经街道民政助理、社区书记(主任)代表等15人的专题听证,成为全区首个准入事项。“社区台账从以前近150本纸质台账精简到目前的40本电子台账;社区达标创建项目从以往每年20余项减少到如今的2项;清除了机构挂牌56块。”尚贤社区社工小邹表示,社区减负后,他和同事们有了更多服务居民的时间。

如何确保社区减负工作高质量到位?我区还先后开展了一次专项督查、一次调查问卷、一次减负座谈和一次专题询问等四次“回头看”工作。去年10月,区两办、监察局、人保局和民政局组成督查组,通过实地查看社区机构挂牌清理、台账清理、两份“清单”上墙等情况,现场了解一线社工减负体验,对全区9个街道(镇)19个社区开展了社区减负专项督查。今年4月底,我区针对110个社区书记开展了无记名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五项规定》实施以来,社区(村)对社区减负工作满意率达69.5%、基本满意率达30.5%,随意增加“创建、台账、机构挂牌”等现象已经基本消除。今年5月,区委书记袁飞召集部分社区书记及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要求相关部门继续做好“两份清单”细化、社区减负督查等工作,5月开始,区人大“拓展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专题询问正式启动,715日,区人大召开了专题询问会,区政府就我区拓展“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情况进行了汇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分别就“如何激发居民自治,提高居民参与度”、“如何消除街道(镇)‘社区减负’过程中存在的‘隔热层’现象”等九大问题作了回答。

四治联动,服务效能激增

社区减负,政府还权,让腾出手的“小巷总理”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治理新思路。区委、区政府强化顶层设计, 《关于开展“四治联动”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意见》、《关于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模式创新的指导性意见》(简称《自治意见》)、《关于开展安置居(村)民户籍清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减轻社区负担的体制机制相继出台,为全面打造具有滨湖特色的社区治理创新品牌夯实了基础。

“社区自治不能局限于治理,让自治组织成为居民和居委会之间的纽带才是‘自治’的精华所在。”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出台的《自治意见》在全区推广开放空间、罗伯特议事规则等多种形式的居民议事形式,取得较好成效,湖景、蠡桥、荣巷、中南等多个社区通过居民议事,解决了老年活动室设置、自然村改造、文体团队整合、社区活动中心管理等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有效促进了社区融合,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我区又通过政校合作,邀请江南大学法学院作为第三方,开展了社区治理创新项目的征集工作,意在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探索社区自治新模式,其中,湖景社区的“同心议事会”、太湖国际社区的“社区互助会”、中南社区的“楼道自治”等项目颇具特色,也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普遍认同。

还权的意义在赋能,为了引导社会组织全方位参与社区治理,我区确立了“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社会组织发展思路。“今年,我区在社区公益服务创投项目中增设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类项目,并提出了有威望较高的领头人员、相对固定的核心团队、易于操作的内部规范、形式多样的联络方式、简明清晰的活动记录、方便快捷的加入渠道、较为正面的组织形象等‘七个有’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标准。”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5个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类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年内每个社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将不少于10个。遵循“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理念,蠡桥、美湖、湖滨苑等社区主动携手欢乐义工、上音工作室等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2014年我区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16个,列全市之首,设立区级项目39个,投入各级资金达343.2万元;今年已落实省级项目2个、区级项目20个。

担子轻下去,劲头涌上来,社区服务效能全面提升。美湖社区“365天工作法”成功入围“2015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涵盖社区导航、服务、跳蚤市场、商城等诸多栏目的“滨湖社区通”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为解决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人户分离”现象,区政府集中半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安置居(村)民户籍清理工作,至今年年底,确保全区80%以上的安置居(村)民户籍关系清理到位,基本实现“人户合一”。

全面改革,从管理到善治。社区减负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怎样把改革进一步落细、落实、落小?“减负后,社区重心由原来行政性事务转变到推进居民自治和优化为民服务上,一些部门、街道(镇)和社区(村)干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这样的转变。”省委、省政府专项督察组建议,减负工作涉及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思路上的大调整,需要进一步统一全区上下的思想认识,严格把好事项准入机制,实行“费随事转”,避免社区减负“开倒车”、“走回头路”,对计划新增工作事项做好前期论证,确保符合基层实际,守好社区减负的“生命线”。

为社区居民服务是社区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我区组织开展的减负督查和问卷调查过程中,电子平台和规范印章使用成为基层社区反映最强烈的两大问题。目前,我区社区共有市级以上电子平台15个,这些平台互不兼容,造成居民信息重复输入、各类记录重复输入、数据导入导出困难等。而印章使用管理中“超范围盖章,超权力签字”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扭转。“我们会建议上级督促相关部门,明确时序进度,尽快将电子平台整合到位,并确保电子平台兼顾人性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切实减轻社区负担。尽快出台‘准入和取消的城乡社区盖章证明项目目录’,明确要求各部门不得以要求社区盖章的方式规避本应由自身承担的相关责任,对社区确能如实掌握情况的事项,且确需社区提供证明的,方可要求其盖章证明。”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减负工作推进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自上而下的决心强不强,我区还会建议上级用好、用足“督查、通报”等有力手段,建立健全社区减负定期督查和情况通报制度,提醒各级、各部门,时刻绷紧社区减负这根弦,真正形成各级齐抓共管、多元善治的良好局面。

(记者 吴婷君 通讯员 敏振)

阅读290

苏ICP备13057856号-1